近日,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寺岭佳境实践团”赴萧山区义桥镇寺坞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生态修复的肌理,用智慧解码“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密码,在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产业共荣的新路上,奋力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绿色答卷。
实践首站走进焕然新生的山与自然空间(M SPACE)。主展厅“探索山岭”以近百种乡野草木标本为无声讲述者,直观展示着生态修复进程与生物多样性监测的科技足迹。步入“大山你好”展厅,“听,有嗡嗡声”的导语引人入胜,本土昆虫标本陈列诉说着微小生命维系生态平衡的磅礴之力。“自然演示”展厅宛若一座浓缩的“寺坞岭物种档案馆”,飞鸟、植物、昆虫、兽类的生命故事分列呈现,编织成一张紧密的生态之网。而“再野实验室”陈列的详实工作笔记,则让生态修复的艰辛探索与执着坚守跃然纸上。
走出展馆,团队直抵生态修复的核心现场。二十余亩茶园与农园如碧玉铺展,这里拒绝化学农药与化肥的侵扰。队员们亲手触摸覆盖作物绵密的根系网络,了解其锁住水土、提升肥效的巧妙设计。发酵羊粪滋养着土地,黄板静立粘捕害虫,缤纷野花招引天敌——一套以自然之道修复自然的精妙循环系统在眼前生动铺陈。这原生态的耕作图景,让团队深刻体认到生态农业不仅是技术,更是与万物共生的深沉智慧。
为全景感知生态修复的壮阔图景,团队登临寺坞岭制高点——望江阁。凭栏远眺,钱塘江、浦阳江和富阳江三江交汇的磅礴气象尽收眼底,宛如大地血脉在此奔涌交融。连绵的生态茶园如碧波起伏,苍翠群山环抱,杭州城区的现代轮廓在天际若隐若现。晴空下,白云悠然缭绕山巅,360度无遮挡视野将“绿水青山”的恢弘画卷淋漓尽致地展现。团队在此驻足良久,感受着修复后的自然肌理与壮丽河山的和谐共鸣,它不仅是地理高点,更是观察生态修复成效与感悟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哨站”。
带着田野考察与登高望远的丰厚收获,实践团与山与自然空间(M SPACE)负责人刘申敏展开深度对话。山与自然空间(M SPACE)的运营核心是深具远见的公益模式——山之咖啡馆、自然商店的文创与沉浸式自然体验研学活动产生的收益,悉数汇入竹林生态修复与动植物保护的宏大工程。负责人刘申敏展望未来:“我们计划深耕自然体验品牌,并联动外部力量发展民宿及乡村文旅配套,将活力导入周边村落,让生态红利真正泽被乡邻。”这绿色公益与产业联动的创新路径,为团队思考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样本。
从展馆内的生命礼赞到修复现场的泥土芬芳,从望江阁上的山河壮阔到振兴蓝图的恳切交流,每一步足迹都是将论文写在青山绿水间的郑重誓言。团队亲见生物多样性的瑰丽、生态修复的坚韧,更在山与自然空间(M SPACE)领悟了一条公益为核、产业联动的独特振兴之路。寺岭佳境之行,不仅擦亮了青春的生态底色,更在年轻的心田播下了以专业知识守护山河、赋能乡土的坚定信念。新时代青年,自当是绿色发展的守护者、乡村共富的生力军——以青春之智与行,在万物并育的壮阔天地间,应答这个时代的绿色召唤,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