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学生工作

我院“星火湖笔实践团”开展探寻湖笔文化传承路径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者:  时间:2025-08-07 17:40:06  浏览:

为探寻湖笔文化传承路径,助力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这个暑假,学院“星火湖笔实践团”的师生们,走进湖州市善琏镇,在笔墨书香中触摸千年文脉,于实践探索中凝聚传承力量。

实践团首站探访中国湖笔文化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系统梳理湖笔的发展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笔雏形,到唐宋时期成为文人墨客追捧的文房重器,再到近现代与书画艺术的深度交融,馆内的文物展品与史料记载,生动勾勒出湖笔跨越千年的传承轨迹。成员们在一件件珍品前驻足,深刻体会到“笔以载道”的文化内涵——湖笔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份传承不仅藏于馆藏,更印刻在善琏镇的古迹中。蒙公祠里,“笔祖”蒙恬改良制笔的传说流转至今;永欣寺内,智永和尚“退笔成冢”的故事,见证着笔墨传承的执着。这些文化地标藏着湖笔最鲜活的注脚,若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定能让更多人触摸到湖笔的人文温度。

走进善琏镇制笔厂,“湖笔八大工序”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选料时对毛料的严苛筛选、水盆工序中对毛锋的精细梳理、结头环节对笔形的精准固定……老师傅们专注的神情与娴熟的手法,让每一道工序都充满了传承的温度。实践团成员们亲身体验“择笔”工序,在成百根毫毛中耐心剔除杂毛、理顺锋颖,稍有疏忽便前功尽弃的过程,让大家真切领悟到湖笔“尖、齐、圆、健”四德背后,是“千万毛中选一毫”的极致匠心。

实践期间,团队专程采访了湖笔非遗传承人王晓华老师,听她细述与湖笔相伴四十余年的故事。王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坦言湖笔传承面临的双重考验:“守艺需要耐住性子,日复一日重复枯燥的工序;创新则要跟上时代,让年轻人愿意了解、接受这门老手艺。”传统工艺耗时久、成本高的特性,与现代快节奏生活和市场需求的矛盾,让团队对湖笔推广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匠人们以笔为业、以笔为荣,如今虽工艺未断,但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湖笔的门道、感受手作的温度,仍是需要琢磨的课题。这场专访让成员们更直观地触摸到非遗传承的厚重,也对湖笔文化的当代传播有了更深的思考。

漫步“湖笔一条街”,林立的店铺陈列着各式湖笔与文房用品,展现着产业生态的同时,也显露出同质化竞争的隐忧。实践团在此开展问卷调研,向商户、游客及当地居民了解对湖笔的认知度与需求——“湖笔的文化价值在于什么?”“觉得湖笔适合做成什么样的文创产品?”一张张问卷收集到的真实反馈,让团队更清晰地看到:年轻人对湖笔的了解有限,市场对“湖笔+实用场景”的需求亟待挖掘。

在港南村的调研中,实践团通过与村委会、当地村民深入交流,结合当地田园风光与闲置资源,构思出“湖笔+乡村”的研学线路,将笔耕文化与乡村生活深度绑定,既为乡村注入文化活力,也让湖笔传承扎根乡土。

基于实践中的发现与思考,团队计划推出系列创新成果:设计融合湖笔元素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打造“墨团团”等年轻化IP形象;制作多语种系列短视频,用镜头讲述湖笔从选料到成品的匠心故事,让千年工艺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此次善琏镇之行,星火湖笔实践团在馆藏中读懂历史,在工坊里触摸匠心,于问卷中听见民声,在创新中锚定方向。这趟笔墨之旅,是青春力量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更是用创意与实践为湖笔传承和乡村振兴注入的新动能,让千年湖笔在时代浪潮中,续写文化兴、乡村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