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旅韵寻光”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杭州市淳安县里商乡,开展了一场以“守护非遗根脉,照亮传承之路”为主题的深度文化实践调研活动。团队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商仁灯,走访多位传承人及文化工作者,探寻这一古老技艺背后的历史光华与当代传承之道。
实践团拜访了里商仁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商振洲,随后采访了杭州市级传承人商智孝及其徒弟周莉。竹篾在工匠布满岁月痕迹的手中仿佛被赋予生命,弯曲、编织、定型,一盏精巧灯架的诞生过程令师生惊叹不已。
商智孝坦言,在现代化浪潮下,传统工艺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亟须注入新鲜血液。在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他积极探索仁灯与现代审美、生活需求的结合点,尝试开发更具时代感的灯饰作品。作为新一代传承力量的代表,徒弟周莉分享了从零开始学习这门技艺的心路历程,其热忱与坚持让师生们看到了非遗薪火相传的希望。她表示:“如果没有人传承,这项非遗技艺就会彻底消失。非遗传承要有奉献精神,这是我们新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实践团还专程拜访了里商乡文化站站长杨永娟。杨站长详细介绍了当地政府为保护与发展里商仁灯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建立系统的传承人梯队培养机制、推动仁灯技艺进校园普及教育、结合乡村旅游开发特色研学体验项目,并积极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记录与推广。她强调,非遗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传承人、学界及社会力量的协同发力,尤其期待青年一代的关注与参与。
在深入访谈与实地考察中,师生们深刻理解了里商仁灯远非寻常手工艺品。它起源于明代,是乡民为纪念本乡贤达、“三元宰相”商辂(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官至内阁首辅)的仁德、孝悌与勤学精神而制作。灯上的图谱与工艺已传承五百余年。一盏盏仁灯,不仅是精巧的手艺,更是流淌数百年的精神血脉,承载着对先贤崇高品格的永恒追思与弘扬。
三天的沉浸式调研,实践团成员通过亲身体验仁灯简易部件的制作,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智慧与不易。团队负责人洪佼佼表示:“此行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场生动的责任教育。作为新时代青年,尤其是交通商贸领域的学习者,我们看到了非遗与现代文旅、创意产业结合的广阔前景。守护文化根脉,激活非遗价值,我们责无旁贷。”团队将深耕里商仁灯的文化追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致力于引导青年学子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
指尖起落间,一盏盏古老灯艺渐渐成型,那灯影里,既有流淌千年的仁孝底蕴,也映照着青年学子勤学不辍的模样。当灯光点亮的刹那,仿佛能看见传统与青春在光影中相拥——这束穿越时光的光,正从年轻人的掌心出发,要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璀璨的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