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理念指引下,我院“千帆”实践队深入舟山,聚焦非遗船模文化,走访岑氏作坊、钱氏工坊、定海古城、舟山博物馆。通过探寻船模制作技艺传承、挖掘古城船文化底蕴、研究博物馆船模展品,开展“非遗船模·匠心传承”专项实践,以青春视角触摸舟山海洋非遗脉络,见证传统船模技艺如何在岁月流转中,承载海洋记忆、守护文化根脉 。
首先,实践队走访了岑氏作坊。岑氏木船制造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舟山悠久的海洋文化。老工匠们用粗糙却灵巧的双手,熟练地雕琢着每一块木材,从选材到刨板,从榫卯拼接 到上漆,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匠人们的坚守。
岑氏作坊作为舟山木船制造技艺的传承地,其船模作品以精准还原古船细节闻名。实践中,学生们结合专业知识,将古船航运与现代物流对比分析。大家发现,古代木船的航线规划、货物装载智慧,与现代海运的航线优化、集装箱配载原理相通。杜展妍同学感叹:“从木船到巨轮,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商贸流通的本质。”
同学们尝试组装简易船模,在动手过程中体会传统技艺的精妙。此次实践不仅让大家感受了非遗魅力,更将古代航运智慧与现代交通商贸知识相联结,为专业学习注入了新的思考视角。
随后,实践队探索了钱氏工坊。走进钱氏船模非遗工坊,各式船模静静陈列,从古朴的木质渔船到精致的仿古海船,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与汗水。
作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船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钱兴国守着这份手艺已有数十载。他手中的船模,小到一颗铆钉的打磨,大到船体结构的复刻,都严格遵循古法技艺,力求还原船只的本真风貌
然而,这份坚守正面临着传承的难题。钱兴国坦言,目前最大的困境是如何让手艺延续下去。一方面,制作船模耗时费力,收入却不稳定且微薄,难以支撑传承人全身心投入,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对技艺的追求因人而异,有人愿意沉下心精益求精,打磨每一个细节,也有人觉得掌握基础技法就行,难以达到非遗传承所需的专业水准。
钱氏工坊的船模,不仅是工艺的展现,更是舟山人与海洋共生的记忆载体。如何破解传承困局,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是钱兴国和无数非遗传承人共同的期盼。
之后,实践队走进定海古城。定海古城的船模,不只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是海洋文化的生动体现,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让后人能借此触摸到舟山海洋文化的脉络,感受先辈们征服海洋的勇气与智慧。
实践队还参观了舟山博物馆。舟山博物馆的船模种类繁多,从古朴的木质帆船到现代的机械渔船,每一艘都凝聚着独特的时代印记。那些木质帆船船模,船体线条流畅优美,桅杆高耸,风帆虽已静止,却仿佛仍能让人感受到海风的吹拂。
而现代的机械渔船船模,则展现出科技进步给渔业带来的变革。发动机、先进的导航设备等细节栩栩如生,体现着时代的发展与舟山渔业与时俱进的脚步 ,诉说着舟山渔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华丽转身。
这些船模也是研究海洋文化和航海历史的珍贵资料,它们承载着舟山人千百年来的航海智慧,为我们还原了舟山海洋贸易、渔业发展的繁荣景象。
这些船模从来不是静止的展品。它们是先辈劈波斩浪的勇气凝固,是匠人口传心授的智慧结晶,更是一座城市与海洋千年对话的见证。当我们在作坊里看到老师傅用与明清匠人相同的技法固定船肋,在博物馆里对比不同朝代船模的形制演变,突然懂得:所谓传承,正是让木与水的故事在时光里不断续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