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顾渚非遗赋能团”的成员们奔赴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他们深入城镇乡野,在服务中增长才干,在奋斗中淬炼担当,用脚步丈量乡村,用智慧探寻振兴路径,致力于为“银龄康养·茶香顾渚”贡献青春力量。
自7月6日起,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多次深入顾渚村,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团队聚焦两大核心:一是深入了解当地民宿和农家乐的发展现状与痛点;二是对顾渚村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笋茶制作技艺的活化利用进行深度调研,旨在探寻非遗文化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
团队首站就来到了顾渚村,与水口乡农家乐行业协会第一书记张宇华深入交流。张宇华热情介绍了水口乡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成就,特别是顾渚村依托茶文化进行的探索。他指出,尽管拥有千年茶文化底蕴,但顾渚村对紫笋茶制作技艺、茶宴礼俗等非遗资源的挖掘和转化仍显不足,现有非遗工坊体验项目较为单一。队员们认真聆听、详细记录,为后续深入挖掘紫笋茶非遗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团队实地走访了多家农家乐与民宿,与经营者进行深度访谈。他们了解到,顾渚村全村开办民宿与农家乐近500家,约90%的村民从事乡村旅游业,年均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其中65%以上为上海中老年游客,享有“上海村”美誉。历经自发经营、联合发展、转型升级三个阶段,顾渚村正处于从传统农家乐向“全域旅游度假地”转型的关键期。然而,同质化竞争激烈、“旺季太短,淡季太淡”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为团队把握发展痛点、思考解决方案提供了宝贵依据。
要激活紫笋茶非遗,必先读懂它的辉煌历史。团队走进复刻唐代风格的大唐贡茶院。白墙灰瓦掩映于茶园竹林之间,仿佛一幅立体的古画。这里正是为纪念紫笋茶作为唐代皇室贡品的历史而建。“紫笋茶非同寻常,唐代即为皇室专供。”讲解员指着展柜中的古茶碾娓娓道来:当年茶农需在清明前采摘新茶,快马加鞭送往千里之外的长安,只为皇帝能品得一杯春日鲜香。紫笋茶因其“芽叶紫而微曲,形如笋”得名;茶圣陆羽曾在此著书品茗,盛赞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鼎盛时期,顾渚山曾有上千茶工日夜制茶……这些厚重的历史,让杯中清茶更显沉甸,也让队员们深感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责任重大。
实践途中,团队专程探访了顾渚山西麓的霸王湖,亲身感受了什么叫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水宛如一块被群山捧在手心的蓝宝石,三面环山,一面临茶田。盛夏午后,阳光洒落湖面,泛起粼粼碎金;湖畔竹林则投下大片清凉,体感温度骤降。这方“天然清凉镜”,虽面积不大,却因地势特殊而常年水汽氤氲,七月均温比村里低2-3℃,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碧水青山的和谐画卷,正是顾渚村发展康养旅游的宝贵生态资本。
在顾渚村,比网红农家乐更精致、比贡茶院的古韵更接地气的,是清晨热闹的村农贸市场。团队穿梭其中,在叫卖声与讨价还价声中,触摸着顾渚村最鲜活的脉搏。市场里不乏贴心细节:入口处的公平秤守护着买卖诚信;醒目的“党员示范岗”摊位亮身份、作承诺(不哄抬物价、不售过期品);为应对暑期客流高峰,还增设了休息凳和垃圾桶,方便带娃家庭。这里升腾的烟火气,是乡村生活最本真的温度,也是吸引游客体验乡土人情的重要窗口。
这段深入基层的旅程,让队员们亲眼目睹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与真实挑战,亲身体验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困境,深切感悟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这不仅仅是一次调研,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社情课。它让青春的理想在乡野大地扎根,让书本的知识在实践中检验。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最美的风景,不仅藏于湖光山色的自然和谐,更深藏于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结、青年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之中。从党群服务中心的振兴密码,到农家小院的经营智慧;从千年贡茶的历史荣光,到市集摊贩的诚信经营,无不彰显着奋斗的力量与民生的温度。
此次实践,擦亮了青春的奋斗底色,更坚定了团队成员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振兴动能的决心。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数据和实践报告,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现代交通与商贸学院的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以青春之我,赴振兴之约,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乡村发展的广阔天地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