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我院“清源”实践队于7月深入杭州市临平区污水处理一线,通过系统走访三类与污水治理相关的主体(污水处理厂、生产企业、社区),开展“科技治污·全民共治”专项调研,以青春视角探寻国家污水治理、生态保护的伟大成就,见证国家污水治理体系如何以“无感化服务”守护生态民生。
走进塘栖污水处理厂,团队直观感受到污水处理的科技魅力。MSBR池生物去污、超磁分离精准捕杂等工艺环环相扣,让浑浊污水完成 “黑水变清流” 的蜕变。而临平净水厂(水美公园)的 “地下治水 + 地上惠民” 模式更具创新性,地下的污水处理系统与地上的生态公园无缝衔接,展现了不同类型污水处理厂在科技应用上的差异化与精准性。
通过实地观察,团队发现这些技术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技治污体系:从前端的污染物精准捕捉,到中端的高效净化处理,再到后端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国家在污水治理领域的技术突破。这种体系化的科技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治污效率,更让污水处理从单纯的“净化达标”向“生态惠民”升级,这正是国家污水治理伟大成就的生动体现。
调研印染等不同类型生产企业时,团队注意到一个共性现象:每家企业都配备了完善的污水预处理设施。从车间内的格栅过滤,到沉淀池的初步净化,再到在线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控,一系列流程形成了排污治理的 “第一道防线”。
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严格按照国家排污规定,将预处理后的污水 COD 浓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才纳入排污管网。这一过程中,团队看到企业在设备投入、流程管理上的细致考量,也感受到国家排污治理规定对企业的刚性约束,正推动着企业从被动遵守向主动践行转变,为污水治理打下了坚实的源头基础。
走访临平红联社区、水美公园周边居民时,团队得到了一个令人欣慰的反馈:受访居民均表示,没有感受到生产企业或污水处理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在水美公园,不少居民在散步、休憩,他们中很多人说如果不刻意提起并不会注意到脚下就是日处理 15 万吨污水的“地下工厂”。
这种“无感”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中:印染厂附近的河道里,有居民在悠闲垂钓;污水处理厂周边的公园里,孩子们在尽情嬉戏。居民口中“河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的朴素评价,让团队明白,当污水治理的痕迹被悄然融入日常生活,当生产与生态、治理与民生实现和谐共生,这种“无感”便是对治理成效的最高肯定。
此次临平之行,“清源” 队用脚步丈量治污成果:不仅完成 310 份居民问卷调研,形成详实的民生感知报告;更创新制定《“治污植绿”大中小学生研学方案》,将污水处理厂、企业车间等真实场景转化为分层教学资源,计划联合 3 所中小学开展试点,让更多青少年近距离触摸“科技治污”的力量。
在社区单元宣讲中,队员们用矿泉水瓶制作简易净水装置,直观演示污水净化原理;在宁波古林镇暑托班,通过 “一滴水的旅程”绘画课,让孩子们在创作中种下环保种子。这些实践让团队深刻体会到,国家污水治理、生态保护的伟大成就,既需要被看见、被传播,更需要青年一代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
作为新时代青年,“清源” 队将继续以实践为笔,把调研成果转化为传播绿色理念的动力:一方面持续跟进研学方案落地,让更多人了解国家污水治理、生态保护的科技密码,让大家相信只要合理排污就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哪怕生产企业就在身边,只要他们合法合规排污就不会产生危害,不需要担心各种生态及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也要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人做好垃圾分类及合理投放、参与河道巡查做好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用点滴行动守护碧水清波。相信在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上,青年力量的汇入终将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图景永驻人间。
